逝去的亲人也许将在未来出现在某种“元宇宙”中,实现“数字永恒”

过去几年发自内心地提醒着我们的死亡。但新技术可以为我们和我们所爱的人提供一种生活的方式。

人们想要保持对死者的记忆。例如,摄影已成为帮助我们做到这一点的有力工具。我在 2020 年的项目《活着:失言》中探索了这一点,在那里我用他们失去的亲人的投影图像拍摄了人们。

最近,大流行让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接近死亡,迫使我们面对自己的死亡和我们留下的遗产。随着我们的正常生活被社交距离打乱,数字工具也从根本上影响了我们传统的死亡仪式。我们通过FaceTime说了最后的告别,通过Zoom一起哀悼,从笔记本电脑上点燃了虚拟祈祷蜡烛。

到2023年,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技术将使我们能够创造新形式的死后数字存在。这些技术的采用已经让我们对永远生活在虚拟世界中的想法敞开心扉。例如,2020 年,全息图专家 Kaleida 与坎耶·韦斯特合作,为金·卡戴珊已故父亲的 40 岁生日制作了全息图。家谱平台MyHeritage创建了Deep Nostalgia,这是一种深度伪造的工具,可以在家庭照片中为已故亲属的面孔制作动画。Stonses 是一个区块链驱动的纪念平台,可以存储我们珍贵财产的数字 NFT 复制品,为我们与之相关的记忆提供永久性。

到 2023 年,Web3 技术的采用增加将把这一概念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身临其境的虚拟现实与多感官刺激相结合,也将使我们能够以情感上发自内心的方式与失去的亲人的形象进行互动。我们已经看到这种技术在娱乐业中的应用,高级电影初创公司Positron创造了一系列Voyager VR椅子,通过触觉枕头和气味分配器放大电影体验。为了纪念目的而重新构想,这项技术不仅可以让我们看到死者的形象,还可以闻到他们的标志性香水,并亲身感受到它们在我们的皮肤上的存在。

到 2023 年,技术还将用于不仅保存我们与逝者的对话,而且还将复制它们。这将可以通过超现实的在线聊天机器人Project December等工具实现,它使用AI来模拟提供给它的任何文本的样式。通过从他们的数字痕迹中学习——短信、博客文章、凌晨 3 点的推文——人工智能将让我们与一个模仿不再和我们在一起的人的聊天机器人交谈。

随着这些技术的发展和变得更容易获得,它们将越来越多地组合使用,创造出我们自己的“智能化身”,在我们死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继续“生活”。我们正在从元宇宙公司 Somnium Space 中看到这一点的开始,其 Live Forever 模式允许用户创建“数字克隆”,这些克隆是根据他们在活着时存储的数据构建的,包括对话风格、步态,甚至面部表情。

这种不朽感可能令人放心,但有一个问题。人工智能化身将依靠我们向他们的算法提供大量的个人数据,这些数据是我们一生中积累的。如果我们希望我们的数字自我继续存在,这就是我们必须接受的交换:我们今天表达的未经过滤的信念和观点不仅可以存档,而且可以用于建立这些死后的人格。換句話說,我們可以在來世發聲,但我們無法確定它會說什麼。这将迫使我们重新考虑我们今天的行为如何影响我们自己的数字版本,这些版本将比我们活得更久。面对这种虚拟不朽的前景,2023 年将是我们扩大对永生含义定义的一年,这是一个道德问题,将从根本上改变我们日常生活的方式,但也改变不朽意味着什么。

相关文章